2015年10月至今,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(以下简称广西地矿局)共选派5名第一书记到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道西、松木、狮中、桂山、新民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。在这一年时间里,他们以扎实工作转变村民观念,化解群众矛盾,推进农村产业发展,得到群众一致好评。近日,笔者前去探访5名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事迹。 道西村第一书记彭志永:争取提前完成脱贫目标 2015年10月17日,彭志永带着工作组进驻平桂管理区沙田镇道西村,作为第一书记如何做才不辜负组织的重托?当晚他夜不能寐。 第二天早上六点,彭志永就到田间地头和正在劳作的村民了解村里的生产生活情况,随后到村里年纪最大的邱婆婆家聊家常。在邱婆婆家,彭志永了解到村里90岁以上的老人有20多位。于是在10月21日重阳节当天,彭志永向广西地矿局申请对9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慰问。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在开展精准识别工作的同时,彭志永走遍了村里32个村民小组1 085户人家。在此过程中,他了解到该村29组杨意辉三姐弟前年失去了父亲,2015年9月母亲又患精神病住进了医院,而三姐弟都是在校生,生活负担较重。于是他向后援单位广西地矿局第四地质队汇报相关情况。第四地质队共青团员马上行动起来,短短几天就把3 100元钱送到三姐弟手中,帮助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。 为了早日改变道西村的面貌,彭志永利用后援单位的帮扶资金8万元为村道安装太阳能路灯40多盏,解决了多年没能解决的村委新办公楼建设场地问题。2016年春节刚过,为搞好村里的水利基础设施,他及时向平桂管理区扶贫办报送2016年道西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同时利用后援单位帮扶资金提前开展维修水渠等工作,争取不影响春耕灌溉。 <<<道西村第一书记彭志永(左)与种植能手研究百香果种植技术 同时,彭志永还认真学习领会自治区精准帮扶的20个配套政策,因地制宜、因人而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,并利用种植大户及经济能人的带动作用,引导贫困户积极开展生产实现主动就业。 扶贫的重头戏就是产业扶贫。为此,彭志永把精力放在引进农业龙头公司上,先后安排近100位贫困农民就业,有效地激发了其他村民的创业积极性,为完成上级下达的道西村提前一年(即2017年)脱贫目标打好基础。 松木村第一书记陈上仁:以党建促脱贫攻坚 2015年10月刚到任时,陈上仁觉得这里风光宜人,除了村部有点破旧外,感觉当个第一书记还挺自在的。但他驻村一段时间后发现:村部是20多年前建的楼,干部是20多年前的干部,村道是20多年前的道路,一切都很陈旧。 “群众富不富,关键看支部”。身为第一书记陈上仁首先想到的是把村部建起来,解决没有场所学习问题。他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了5万多元资金,装修了村部会议室,购置了会议桌椅和教学设备,对村委服务场所进行了修建和完善。 “我是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,如今终于能在会议室坐下来安心开个会了。”村里的几位老党员对陈上仁如此说道。这话看似是在表扬陈上仁,但在他看来,这是给支部的压力,第一书记肩负着党员和群众的期盼。陈上仁暗下决心,一定要把支部建好,把党员干部管好,进一步提升村级服务的整体水平。 为此,陈上仁以开展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为契机,把支部的“三会一课”制度正常化,并加强学习教育。2015年底,他让松木村党支部书记参加了为期10天的自治区贫困村党支部书记业务培训,并鼓励村干部多参加市区级的各种培训,拓宽视野。 由于支部活动正常,工作得到了普遍认可,松木村党支部的吸引力明显提高,2016年上半年发展青年党员1名,培育入党积极分子2名,党员队伍的结构得到优化,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。 基层党建工作的扎实开展,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“敲门砖”。陈上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脏活、累活总揽在自己身上,久而久之村干部也配合跟着一起干。 平时,陈上仁经常深入农户家里,特别是贫困家庭,与他们谈心交朋友,了解他们生活上、工作上的困难,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。 所到之处,陈上仁还大力宣传教育扶贫政策,帮助多名未享受困难补贴的大学生获得了补贴。同时,组织3家民间公益组织对松木村的1户孤儿户、6户特困家庭开展了爱心帮扶。 由于工作到位,村民对陈上仁更加信任,对引进的项目给予大力支持。目前,该村贫困户中签定了生态移民购房合同的有13户;符合条件的15户贫困户办理了低保;2015年完成危房改造17户,2016年已落实危房改造20户。近1年来,陈上仁通过各种渠道先后筹集资金50多万元,安装了75盏太阳能路灯,对 1处人畜饮水工程进行了改造,投入近15万元对村委周边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,解决了学校大门与村道的安全隐患问题,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。2016年落实到松木村的其它扶贫项目资金250多万元,目前已完成村屯道路硬化3千米。 <<<松木村第一书记陈上仁(左)与养殖户到田间察看田螺的生长情况 为增加贫困户的收入,确保顺利脱贫,陈上仁结合本村的土地、水、林地等优势,发挥扶贫工作组后盾单位广西地矿局的技术资源优势,对全村土地进行测土化验,分析水资源,随后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发展扶贫产业。目前,该村的产业呈现出多元化:发展了村集体茶园6.67公顷,群众种植13.3公顷,大果山楂约53公顷,蜜蜂养殖近600箱,田螺养殖约4公顷,沙糖桔、罗汉果、柚子、葡萄等约30多公顷,有50多户贫困户从中直接或间接受益。 新民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富安:观念更新“摘穷帽” 2016年初,平桂管理区沙田镇新民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富安刚到村里时,村民们并不看好这个外表看似老实巴交的技术干部。 村主任赵进文更是直言:“村里条件差、生活苦,你一个搞地质专业技术的能否扛得住?” 可性格要强的马富安,就像当年大学毕业后,坚持要到艰苦的地质队锻炼一样,如今他铁了心要在新民村干出个样子,让乡亲们致富奔小康。 <<<新民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富安(左)与工作组检查新民村挡土墙建设情况 新民村是瑶族聚居区,自然条件差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,全村没有田地,大多是山地,贫困率达59%,人均纯收入仅有六七百元,扶贫脱贫任务就像一块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非常艰巨。 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,马富安走完了新民村的沟沟坎坎,离村部最远的马窝屯要翻山越岭或绕道走几十千米,村干部都没他到过的地方多。此后他对新民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了然于胸,扶贫思路也渐渐清晰,他建议从发展“土瑶族文化、山地养殖、移民搬迁、劳务输出”入手,逐渐开创致富路。 马富安走村串户,给群众讲解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致富的道理,动员群众养殖家禽。对村里的贫困户,马富安更是耐心地给他们算账,动员大家发展产业,挖掘特色民族文化,但一开始村民怎么都听不进去。马富安认识到,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,关键是要树立信心,如果大家心气不齐,再多宣传也是白搭。 百闻不如一见。马富安决定带有意向发展养殖的群众到外村去学习“取经”。通过让村民看到外村群众发展养殖家禽住上了小康房,过上了富足日子的情景,提高新民村群众发家致富的心气和决心。他还引导和支持村里的家禽养殖能人带头,发挥引领效应,让部分村民逐渐加入养殖家禽行列。在马富安的努力下,新民村思想观念逐步转变。 马富安还拉来赞助为村民添置民族服饰,指导村里的年轻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,逐步建起了新民村土瑶文化体系。他还向外界加大土瑶文化的宣传力度,让村民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,为打造瑶族文化旅游铺路。 如今,新民村在原建起的村办公楼、教师宿舍等基础上,再建设篮球场、戏台,硬化路面,安装太阳能路灯……这些变化提振了新民村群众的信心。观念更新成了村民致富的“金钥匙”,马富安也被群众当成了脱贫路上的“主心骨”。村里的目标是在2019年摘掉多年压在头上的贫困帽子,群众对此信心满满,决心一直走下去。 桂山村第一书记赵春龙: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2015年10月,赵春龙毅然背起行囊,住进桂山村,走家串户、访贫问苦,一心一意抓扶贫、千方百计促发展,和桂山村的乡亲们一起奋战在精准扶贫的第一线,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。 “找准贫困对象,分析致贫原因,才是真扶贫。”赵春龙表示。驻村的第二天,为准确掌握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,赵春龙积极向村干部学习群众工作经验,全方位开展调查摸底。 为摸清桂山村贫困户情况,赵春龙和住桂山村的帮扶队员开始夜以继日的走访工作,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,跑遍了15个自然村,18个村民小组,对全村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。对经过识别后的142户贫困户,648名贫困人口,赵春龙和帮扶队员一一建档立卡,初步确定贫困原因、帮扶措施、帮扶人员等。 怎样才能帮他们拔掉“穷根”?面前的困难非常大,但赵春龙拔掉桂山村贫困群众“穷根”的决心更大。 为找准适合桂山村群众脱贫的产业,赵春龙白天和贫困户一同交流,了解他们的想法。晚上,他找乡村干部、村里的致富能人聊天,共同探讨致富门路。经过深入调查与分析,赵春龙对桂山村的脱贫之路有了自己的想法:改善村里的环境,扩大并硬化道路,在建村办公场所的同时,建设文化长廊,扶持循环经济产业,增加群众收入。 赵春龙的想法得到了村干部和贫困户的认可。针对桂山村属于半山区村的实际,赵春龙先在桂山寨、泊湖片、桂山小学建设饮水工程,并争取由广西地矿局扶贫资金以奖补的形式出资的10万元,剩余资金缺口向平桂管理区水利局申请,部分由村民筹资筹劳。 <<<桂山村第一书记赵春龙(右三)向扶贫工作组汇报村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情况 桂山村原村部年久失修,破旧不堪,没有便民服务场所,更没有村民活动场所。赵春龙向自己的“婆家”广西地矿局争取资金7万元,与组织部门配套建设办公活动新村委文化长廊(围墙)等场所,同时完成30盏太阳能路灯的建设。 赵春龙还意识到,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,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的改善是关键。为有效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,他积极与相关部门衔接,有效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资金不足的瓶颈。为解决桂山村农业生产条件困难、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等问题,赵春龙多方面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,建设了循环经济项目无公害腐竹厂—肉牛养殖—田螺养殖—沼气池项目工程。项目建成后,将使桂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,村里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。 如今的桂山村,平坦的硬化路,镇村互通客运班车,家家通自来水,各村组全部通上了电,全村群众都住上了安全房,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,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明显改变。 狮中村第一书记李善国:成立村民理事会促脱贫帮扶 刚到狮中村,李善国感到举步维艰,村民各有各自的想法,意见很难统一。在入户调研时,他发现村里有几位讲话管用的人。于是,他将这些人集中起来,成立村民理事会,协调解决群众矛盾纠纷,促进帮扶脱贫。 李善国说:“村民理事会已经成为第一书记的得力助手,同时也激活了村民参与村内事务的积极性,是推进基层治理、改善村容村貌和村风民风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。” 狮中村有两户村民因墓地与林地发生纠纷,双方互不相让,开始言语针锋相对,后来大打出手,在村里造成了恶劣影响。李善国叫来该村理事会人员到村民家中调解,与两户群众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、明之以法,希望双方相互体谅。开始,双方不愿主动让步,说服、教育无果,但李善国仍耐心细致的解释、劝告和政策宣传,再加上理事会人员的多方“撮合”,双方握手言和。 针对狮中村实际情况,李善国和工作组因地制宜,以加快村内经济发展作为帮扶工作重点,引进火龙果、沙糖桔、小西瓜种植作为村特色经济产业项目,扎实推进强村富民,驻村帮扶工作取得初步成效。 <<<狮中村第一书记李善国(右)向村民了解果树种植情况 村民的文体活动场所问题,也一直让李善国头疼。为了用地问题,他不少与当事方沟通,建文化广场、球场、戏台等,村民很乐意,但就是不愿把地让出来,李善国只能苦口婆心地说服各个理事会成员。理事会成员一出面,事情真的办成了,现在崭新公共场地基本建成,附近的村干部也纷纷来学习他们的经验和作法。 多个符合狮中村实际的“输血”“造血”项目也得到了村民的交口称赞,帮扶工作也逐步推向深入。李善国决心将狮中村打造成 “美丽乡村”的典范,确保在2017年提前一年完成脱贫目标。 上一篇:自觉做一个为坚持真理而斗争的人 ——《温家 下一篇:没有了